
根据恶性黑色素瘤的病理改变可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1、未分化型:这种类型的恶性黑色素瘤呈辐射状生长,转移的速度非常快。另外,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及预后情况与肿瘤浸润皮肤的层次密切相关,瘤体浸润得越深就越容易发生转移,预后也越差。
2、浅表扩展型:这种类型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约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总数的70%,且瘤体可沿皮肤的浅层向外扩展生长,然后向皮肤深层浸润,医学上将瘤体向皮肤真皮层和皮下组织深层浸润的阶段称之为“垂直发展期”,这种垂直发展易于肿瘤扩散。
3、雀斑痣型:该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约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总数的5%。这种类型的恶性黑色素瘤多发自老年人面部早已长期存在的黑色雀斑,这类肿瘤可向四周扩散2-3厘米或者更大的范围。
4、结节型:这种类型的恶性黑色素瘤可发生于人体表的任何一处,并以垂直发展、向皮下组织浸润为其主要特征。所以此型恶性黑色素瘤更易发生淋巴转移。
5、肢端黑痣型:这种类型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约占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总数的10%,多发生在手掌、足底、甲床及黏膜等处,以易出现区域性淋巴转移为其主要特征。
临床上所遇到的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患者,多数属于中晚期,其转移途径为区域淋巴结转移是最常见的,或沿淋巴管扩散入血液系统,多转移到肺、肝等部位。如果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在上肢则向腋窝转移,病变在下肢则向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当表浅淋巴管被瘤细胞全部阻塞后,扩散的瘤细胞在原发病灶周围形成卫星结节,下肢向深淋巴管扩散,出现腘窝淋巴结肿大,直至扩散到所有区域性淋巴结。
恶性黑色素瘤在治疗中如果不采取彻底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前术后的中医药及中西医药综合治疗,仅单纯采取局部切除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术,其术后复发率是相当高的。
对于恶性恶性黑色素瘤的转移文献中报道主要采用手术治疗±化疗±免疫治疗 ,对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治疗为根治性 (浅表 )淋巴结清扫术 ,术后区域淋巴结复发率达23%--50%,区域淋巴结复发患者中87%出现远处转移;恶性黑色素瘤是相对放疗抗拒的肿瘤 ,术后残留 (复发)和晚期恶性。